本来发誓不看评论区,但是无意间瞥到一个差评标题,点进去看了之后,还是忍不住翻完了一堆评论。
【资料图】
怎么说,总觉得……始终有点拳头打在了棉花上的感觉。
个人理解的一点点思考:
1、讨好型人格也许确实是抑郁倾向的高发区,但反过来应该是不太对的,有抑郁倾向甚至是抑郁症的人,可能不一定全都是讨好型人格。
2、有过相同经历的人也许能和这部电影共情,但共情程度和共情能力不一定是正相关的关系。
个人感觉,共情能力是建立在当我遇到认知冲突和矛盾的时候,我愿意试着去想想:我能不能换位思考、推己及人地考虑到你的感受和难受的点,站在你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和替你着想——当用的不好的时候,就会变成一味地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全他人的愿望、讨好别人开心(甚至是他人不合理的欲望),就变成了讨好型人格。用的好的话就是端水大师,或者甚至也许可能成为很优秀的精神导师。
严格来说,感觉只要有过相同的经历其实就具备和参宿共情的能力。但其实这里面的共情完全可能有好几个方向:
第一部分有可能共情了之后,产生的是对不够负责任、偏心无爱的父母的恨意和埋怨的情绪,表现为攻击性,并且会把剩下表达出“不能理解、好无聊”的人,或者是第三部分里的那类人,都认为成是以后可能变成类似片中父母的人。
第二部分有可能共情到的是参宿对于妈妈的渴望,或者说对于一个无条件偏爱自己的人的渴望,表现为怜悯,感觉到直到现在自己也身无所依,自己完全能够理解那种无助、孤独和觉得“一切都是自己的错”,并产生了同病相怜的即视感,非常心疼参宿,希望她能有一个好的归宿,哪怕是个梦也非常值得。
第三部分也许共情了之后产生的是对“过去的自己”的排斥、哀其不幸并更重要的开始怒其不争。因为知道自己曾经是这种性格并因此吃了很大的亏,在自我觉醒之后,意识到只要自己不醒悟的话、别人是无论如何都救不出来的,所以急躁地想去“打醒曾经的自己”。表现出来或许就是觉得参宿很软弱,不知不觉中成为伤害参宿的人。但毕竟是一部电影,因为没办法直接对参宿说什么,所以就把情绪转移到电影和导演上(不指代所有人,只是存在这种可能性)。
可能还存在其他一些共情的角度,脑子有点乱就不写了。
个人看法是往任何一个方向走的太深,共情程度都会非常深,但并不一定能说明共情能力就是很好的。
一个非常完备的共情,或许是要能基本同时考虑到以上所有视角的想法以后、还留有能力去平衡它,才能做到的。
无论如何
总体来说感觉重组家庭,在小时候没有能够获得完整的爱的情况下,形成讨好型人格的可能性是挺高的。而由于这种原因而形成的讨好型人格,可能会因为被某种内心缺失而驱动,不断地去寻找、碰壁然后受伤,最终慢慢地形成抑郁倾向乃至发展到病症。
所以个人想法是,这部片也只是拍了其中一种类型成因下的抑郁症小孩的人生。
他们尚且还抱有希望、或者说渴望,还在期待着什么,所以南河给了那一点点,他们马上就去抓住了。这种本能就像食欲一样是不讲道理的,所以我倒也不觉得说“妈妈已经那么无情了参宿为什么还执着地想找她”这件事会很奇怪,就好像在车站等人的时候,哪怕对方已经打过电话告诉你要晚点半小时了,一有人群出来的时候,你还是会忍不住抬头。参宿的年纪而言,她对妈妈能够彻底断绝念想的可能性太小了,别说一半,四分之一都未必有。有很多人或许长大了之后也还是会陷在这种无法满足的渴望里。
落点来说或许确实有点被那个抑郁症给误导了,不过倒并不觉得是导演在消费什么群体,那一句话很可能只是顺势加上罢了。
3、共情能力好的人也不等于讨好型人格的人。并不是非得有完全一致的经历才能共情,能共情的人可能只是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换位思考,尽可能多地去理解自己认知以外的人事物上的情感。
至于剧情的表现,没什么想说太多的地方…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。我很喜欢。
关键词: